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实践土地改良技术——
让滨海盐碱地脱“贫”变“富”
6月的江苏盐城条子泥一带,一台台农机正在努力耕耘,殊不知,过去这里还是寸草难生的盐碱滩涂。如今,江苏地质人正在实践土地改良技术,见证这片土地从“白色盐霜”变为“金色粮仓”。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自2024年成立滨海滩涂资源高值化利用团队以来,聚焦江苏滨海盐碱地改良、高值化利用与保护以及生态产品价值领域,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队伍建设,获批省部合作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课题任务1项,1人获得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近期,江苏省地调院启动了《东台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条子泥片区)地力提升过程》项目,实现了团队在盐碱地改良服务方面的重要实践突破。该项目旨在挖掘盐碱地资源潜力,对扩充我国耕地储备、提升后备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项目将通过明沟明渠和暗管排盐,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结构改良剂和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特征,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同时施用与植物生长需求匹配的缓释肥料等措施,让项目区盐碱障碍耕地盐分平均值降到2‰~5‰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8~12g/kg以上,平均产能提升超过10%。
在前期工作中,项目组对工区内的不同条田进行了调查采样,根据地力条件、土壤盐碱程度划分了轻、中、重度改良区,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详细的改良方案。近一个月以来,项目组成员忙碌地奔走于田间,测量灌溉水含盐量,调控泡田洗盐时间和翻耕晒垡,指导和调配凹凸棒土改性材料、生物炭肥、醋糟有机肥、缓释肥等调理剂,对耕层结构和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环境进行改良和提升。为了赶上下一季水稻的播种时间,队员们身披晨曦、脚踏晚霞,在田间地头留下了无数脚印和汗水,换来盐碱地的新生与蜕变。
江苏是农业大省,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同时,江苏拥有亚洲最大的沿海滩涂资源,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江苏省地调院地质科技工作者们正在努力唤醒这片后备耕地的强大生命力,帮助滨海盐碱土地“脱贫变富”,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地质科技力量。(李文博 陈娟)
项目组在盐碱地播撒改良材料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