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调先锋丨脚踏实地砺初心 基础地质谱华章——张平
发布时间:2025-04-01

党业融合,构筑自然资源保护基石

张平,男,1980年11月生,中共党员,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省地调院基础地质研究所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

荣誉成就

国土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2023年分别由自然资源部评定;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2013年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评定;

第十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2019年由中国地质学会评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2019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定;

入选江苏省第五期、第六期“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计划,由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人才办评定。

主要事迹

怀揣着“地质报国”的初心,2008年,张平从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来到省地调院,开启了他的地质生涯。十六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地质工作一线,从区域地质调查到城市地质综合调查,从浅表地质调查到深部地下空间研究,从青葱年少到鬓发如霜,他用青春、汗水和智慧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地质调查、城市地质、省地勘基金重点项目等6项,主编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一次次攻克关键难题,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不平凡的江苏省基础地质华章。

无私奉献江苏基础地质出佳绩

新时期,区域地质调查领域、方式和方法正在快速转变,正在成为地质调查工作一项迫在眉睫的需求和任务。与基岩区不同,平原区地质填图面临地质信息获取难、影响因素复杂、地质图表达方式难度大等多重难题。2012年7月,省地调院承担沿海平原区盐城市等6幅1:5万区调项目,8月份项目设计需参加华东地区设计评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为做好项目设计,掌握平原区1:5万地质填图关键技术。张平带领队员白天踏勘,晚上查阅文献、整理核对资料,顶着七八月的烈日连续二十多天在2000平方千米的沿海平原区打下300多个槽型钻,足迹几乎踏遍整个填图区,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野外资料。在此基础上,他又连续作战与项目成员反复打磨项目设计书,结合区域重大科学问题,创新性提出平原区多层次地质填图方法。8月9日,张平迎来人生中的一大喜事,他的女儿出生了。8月10日,刚刚成为父亲的他便乘车赶赴江西,去完成“江苏1/5万盐城市等6幅区调”项目设计书的评审工作;项目设计评审获得华东地区第一名!随后的两年(2013和2014)该项目年度设计评审结果又均为华东地区第一名,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平原区地质调查迎来新起点。此后,张平带领团队先后完成“1:5万盐城市等6幅区调”“1:5万余东幅等5幅区调”“1:5万北安丰镇等7幅区调”“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基础专题)”等项目,建立完善创新了平原区第四纪地质调查工作技术方法体系,为全国同类工作提供了示范,区调成果获多家单位应用,有效提升了平原区区调成果服务能力,带动了我国平原区第四纪区调项目调查质量和成果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勇于担当城市地质破难题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形成新的指导理论、树立新的工作理念、明确新的工作定位。面对基础地质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张平勇挑重担,迎难而上。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成功。2018年,张平担任“淮安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负责,该项目是省自然资源厅与淮安市政府合作项目,项目总投资3700万,历时4年,先后有50多家单位和500余人次参加调查研究工作。由于淮安地处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过渡地带,地质环境较复杂,项目涉及学科领域众多,项目组织和实施的难度都很大,他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坚守在野外一线参与项目协调、施工及质量检查的全过程,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正值项目工作冲刺收官的关键环节,事关项目成果质量,更是不能停滞。张平以身作则,从野外调查、钻探编录、样品采集,到报告编制、应用对接,连续数月与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取得丰硕的项目成果。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地学建议,形成自然资源高效利用与科学管护、城市地质安全与生态保护体系构建、城市规划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盐穴资源合理利用建议、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五大类基础性和应用性成果,为淮安城市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地质数据支撑。其中,“淮安市洪泽盐盆赵集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调研报告研究成果被淮安市副市长批示进政府管理文件,为淮安城市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为推动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支撑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团结协作引领队伍共提升

近几年,作为省地调院基础地质研究所总工,张平带领团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他亦师亦友,注重人才培养和业务团队建设,在工作中建立了一支以基础地质调查为中心,以经济区生态地质调查评价、深部地下空间调查研究、地热资源勘查利用为发展特色的技术团队,在中国东部重大基础地质科学问题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受到业界专家高度肯定。团队先后编制完成《江苏省区域地质志》《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及《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报告》等3本著作。李廷栋院士评价《江苏省区域地质志》中的“第四纪”篇成果是全国区域地质志的典范,林学钰院士评价《江苏沿海地区基础地质调查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成果“具创新性,实用性强”。同时,他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实践,率队参加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团队成员全部获得“三普”技术领队资格,他本人入选江苏省土壤“三普”技术指导专家库;团队承担完成江苏首个地表基质调查,编制江苏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指南,为全国南方平原区地表基质工作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引;首次在苏北平原区发现富硒土壤,其中淮安6000余亩天然富硒土地获国家认证。近期,团队成员通过了沙特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组织的技能考察,由省地调院独立组建的工作队已奔赴海外开展“沙特精细地质填图”项目,将为搭建“一带一路”地质、矿业合作桥梁贡献江苏力量。

不忘初心,行以致远。十余年的锤炼和积累,使张平由一名地质新兵成长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现在的他仍将继续脚踏实地往前走,用自己的技术和工作热情努力开拓江苏基础地质工作的广阔前景,为国家生态安全、绿色发展等战略性工作谱写新的篇章。

来源:江苏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