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调先锋丨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东台条子泥开展盐碱地改良,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发布时间:2025-07-24

开栏的话:

奋斗者,勇争先。今年以来,省地调院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围绕地质产业链条持续深化“一支部一特色”,聚焦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开展“党支部书记项目”“党员示范岗项目”“青年先锋岗项目”。全院上下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积极奋进、主动作为、阔步向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即日起,开设“地调先锋”专栏,通过实地走访地质工作一线,生动呈现党建赋能地质工作,将地质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实践。


7月的江苏盐城条子泥,一台台农机正在奋力耕耘,谁曾想这里在十余年前还是寸草难生的盐碱滩涂,而今这里充满了万物生长的蓬勃之力,江苏地质人正在这里实践土地改良技术,见证这片土地从“白色盐霜”变为“金色粮仓”。省地调院生态中心党支部将第二批部省合作项目“滨海盐碱地水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生态管护对策研究”列为党支部书记项目,并在后续开展的《东台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条子泥片区)地力提升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先锋岗。

图片 1.png

提前谋划,夯实地质科技基础

省地调院自2024年成立了滨海滩涂资源高值化利用团队以来,聚焦江苏滨海盐碱地改良、高值化利用与保护以及生态产品价值领域,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和人才队伍建设,获批省部合作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专项课题任务1项,1人获得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近期启动的《东台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条子泥片区)地力提升工程》项目,实现了团队在盐碱地改良服务方面的重要实践突破。该项目旨在挖掘盐碱地资源潜力,对扩充我国耕地储备、提升后备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前期工作中,项目组对工区内的不同条田进行了调查采样,根据地力条件、土壤盐碱程度科学划分了轻、中、重度改良区,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精准施策制定了详细的改良方案,为项目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图片 2.png

勇于担当,践行地调先锋本色

近一个月以来,为了赶上下一季水稻的播种时间,项目组队员忙碌地奔走于田间,测量灌溉水含盐量,调控泡田洗盐和翻耕晒垡,指导调配凹凸棒土改性材料、生物炭肥、醋糟有机肥,缓释肥等调理剂,面对车辆调拨、卸货转运、播撒调度困难的时候都能挺身而出,及时化解。大家身披晨曦,脚踏晚霞,在田间地头留下了无数脚印和汗水,没有人叫苦叫累,也没有人畏难退缩,因为他们心中有地调先锋的奋斗底色。


脚踏实地,破除盐碱深耕沃土

江苏是农业大省,以占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同时,江苏也拥有亚洲最大的沿海滩涂资源,滩涂盐碱地就像沉睡的粮仓,它们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中心团队正在同步开展的部省合作项目“滨海盐碱地水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生态管护对策研究”聚焦当下盐碱地治理面临的“快速识别与精准诊断”缺手段,“综合评估与长效监测”缺技术,“生态管护与高值利用”缺实践的难题创新提出了“(多来源)数据识别-(多介质)模拟诊断-(多技术)治理验证-(多效益)综合评估-(长时序)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案,推动盐碱地向生态与经济双赢方向转型,项目组正是在东台条子泥盐碱地垦区努力实践该技术方案路线,通过明沟明渠和暗管排盐,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结构改良剂和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和肥力特征,微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通过改性矿物材料的施加,改善盐碱地土壤结构形成团聚体,降盐保水的同时扩充土壤有机质储存空间,并施用与植物生长需求匹配的缓释肥料等措施,预期能让项目区盐碱障碍耕地盐分平均值降到2~5‰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8~12g/kg以上,平均产能提升10%以上,这片土地将迎来新生与蜕变。

省地调院地质科技工作者们正在努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唤醒这片后备耕地的强大生命力,助力滨海盐碱土地“脱贫变富”,为盐碱地综合治理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提供地质科技力量。(生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