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奋斗者,勇争先。今年以来,省地调院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引领,围绕地质产业链条深化“一支部一特色”,聚焦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开展“党支部书记项目”“党员示范岗项目”“青年先锋岗项目”,持续丰富拓展“地调先锋”党建品牌内涵。全院上下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积极奋进、主动作为、阔步向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即日起,开设“地调先锋”专栏,通过实地走访地质工作一线,生动呈现党建赋能地质工作,将地质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生动实践。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所党支部紧密围绕滨海盐碱地改良与生态复绿的迫切需求,深刻把握“盐随水走”的自然规律,围绕省地调院“地调先锋”党建品牌,持续开展“水动力”特色党支部建设,聚焦水盐调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担当江苏省滨海盐滩生态修复与绿化建设的先锋使命。“江苏沿海(徐圩)未利用盐田水盐调控”项目组,发挥“党支部书记项目”优势,把党建理论学习所激发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干攻坚的强劲动力,将技术攻坚的阵地扎根于广袤盐滩。该项目依托水力调控,以水促改、借水治盐,有效推动盐碱消减,在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宏阔图景中,勾勒出地质工作者独有的“生态绿色”笔触,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与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主动谋划,部署典型滨海盐渍淤泥区生态修复试点
江苏省盐碱地以滨海盐土为主,已成为新时期国土生态治理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徐圩地区作为江苏省滨海盐土中“高盐”“重黏”的典型代表,属典型的盐渍淤泥区,也是原盐田用地功能成功转型的范例。受地质成因及历史盐田运营影响,该区域广泛分布着黏重、高盐的土壤,生态环境本底脆弱,生态修复难度极大。如今,随着徐圩升级为国家级工业示范园区和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其对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盐土壤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省地调院在徐圩新区谋划实施未利用盐田水盐调控项目,旨在为全省乃至国内同类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从而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攻坚克难,系统构建覆盖全区的水土盐分监测网络
面对滨海盐渍淤泥区水盐运移规律复杂、动态变化大的挑战,环境所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统筹部署,将构建全覆盖的水土盐分监测网络作为关键突破口,成立以党员为主的技术攻坚小组,系统开展监测体系建设。
在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党员同志冲锋在前,带领团队克服滩涂环境恶劣、采样条件复杂等困难。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划定"党员责任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班加点,带头开展野外勘查和关键点位取样等工作。团队成员通过科学规划布点、引入自动化监测设备与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测体系。
项目实施以来,在党员技术骨干的带领下,累计采集水土样品近千件,布设监测点位覆盖典型地块与关键剖面,实现了对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pH值等多项指标的长期动态追踪。该网络不仅精准掌握了区域盐渍化时空分异规律,也为水盐调控技术的研发、验证与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目前,该监测系统已成为项目区生态修复的"感知中枢",为实现精准改良、动态评估和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科技创新工作的显著成效。
示范引领,开展水盐调控技术集成并打造生态样板
针对滨海盐渍淤泥区生态修复的关键难题,项目坚持以技术集成与模式构建为核心,开展水盐调控系统性创新与示范,着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修复样板。团队在全面监测与机理研究基础上,融合“畅流、隔盐、改良”三大技术导向,研发了包括暗管排盐、微地形改造、土壤结构改良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一套适用于不同盐渍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化时效需求调控方案。
在徐圩示范区内,项目集成多种水盐调控工艺,开展结构性改良与植被恢复协同推进。通过系统性实施,原本板结重黏、高盐贫瘠的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示范区内水土环境逐步趋向良性循环。同时,团队筛选并成功引种白蜡、紫叶李、柽柳、紫花苜蓿等耐盐植物22种,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植被系统,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目前,示范区已成为展示盐渍淤泥区生态修复成效的窗口,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健康水平大幅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该样板不仅验证了技术体系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也为同类地区系统治理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路径和工程经验,充分发挥了引领区域绿色发展的示范效应。
下一步,项目组将在环境所“水动力”特色党支部领导下,攻坚技术体系集成与应用研究,立足差异化需求与分类施策的原则,形成徐圩新区“排涝-调水-排盐-规划-建设”一盘棋治理格局,探求久久为功的盐碱地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与路径,从系统治理的角度为区域盐碱地治理顶层设计提供地学支撑,促进区域排盐长效化,低成本化,助力美丽江苏建设。(环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