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2025年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资助对象名单揭晓,省地调院2名青年职工成功入选!
刘宝生:扎根地灾防治和生态修复一线
刘宝生,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现任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科技骨干。2016年入职以来,扎根野外一线,将专业所学融入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实践,在多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先后荣获“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地质局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个人”等称号,并成功入选“2025年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主持了多项具有开创性和重要影响力的技术项目:率先完成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试点,成果获自然资源部一次性审核通过,为全省普查建立技术范式;积极构建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响应体系,实现防御指挥精准直达与闭环管理;设计实施江苏南部典型丘陵生态涵养区多种资源统筹开发利用示范,进一步深化矿地融合内涵;领衔编制连云港市首个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为统筹推进提供科学指引。同时,立足防灾减灾前线,完成二十余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科研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先后在科技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内容涉及滑坡机理分析、灾害风险评价等;作为主要成员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在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价方法上取得突破;作为骨干完成的江苏省开发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首创全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模式,获2022年度省地质局优秀项目成果一等奖。
从南京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到基层一线的技术骨干,他始终秉持“地质先行、科技为民”的专业信念,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于实践中。未来,将继续聚焦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领域的科技前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贡献地质科技力量。
王鹏:扎根自然资源领域一线
王鹏,男,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监测监管、海洋生态监测与灾害综合防治、自然资源资产权益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参与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2本。曾获江苏省优秀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奖、江苏省地质局2023年度优秀科技成果奖等,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地质局先进个人、省地调院优秀共产党员。
近年来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扎根自然资源领域一线,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山水工程、海洋国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为单位和部门发展作出贡献。
支撑国家山水工程监测监管
作为技术骨干扎口江苏国家山水工程数字赋能与智慧监管项目,项目总投资1.8亿元。主要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山水工程区地面综合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区国土空间生态系统状况综合评价研究和三维全系信息系统平台研发等工作。
高质量实施海洋国债项目
作为技术骨干支撑江苏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海洋国债项目),组织项目可研与设计方案编制,为江苏成功争取约5.7亿元中央资金补助,负责实施基础软硬件资源中心、岸基高空网络建设、海洋卫星遥感系统等重要建设任务。
创新国家重点战略区自然资源评价
作为技术骨干参与自然资源监测国家级试点项目申报,支撑国家重点战略区域自然资源监测评价方法研究工作,相关成果在自然资源部2024年第七期简报刊登。
探索摸清江苏省自然资源资产家底
作为技术负责,承担江苏省人民政府代理履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及更新工作,支撑自然资源资产权益工作。
此次2名青年技术人员成功入选,不仅是对他们专业技术水平的充分肯定,也是省地调院在技术传承和人才培育方面的成效彰显。省地调院将持续深化地质调查与科研融合,大力搭建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完善青年技术骨干培养机制,开展精准勘查与技术突破,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和自然资源保障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地灾中心、卫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