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江苏省在国家重点战略区域一大运河文化带和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区(以下简称江苏“国家山水工程”),开展了国土空间监测网建设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析评价方法研究,探索自然资源全链条监管数字化治理体系服务国家重点战略区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方法、实践路径,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南水北调东线山水工程以及大运河(苏北段)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成效显著。现将其主要做法予以转发,供各地各单位参考借鉴。
深挖数据价值助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发展
— —江苏省打造国家重点战略区监测数据分析评价新路径
大运河(苏北段)是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根脉,是长江、淮河流 域下游区域的生态绿脉、经济动脉,也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总干渠。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运河江苏段考察时“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运河沿线徐州、淮安、扬州、宿迁四市、30个县(市、区)的约3万平方公里范围为试点区域,开展自然资源监测评价应用示范,进一步激活和挖掘调查监测数据价值,为运河沿线四市耕地保护、岸线管控、生态评价、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提供42项监测数据,为10余个国土生态整治、城市更新、文化和旅游开发等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及时为江苏首个“国家山水工程”34个子项目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因地制宜推动大运河绿色数字治理体系建设,形成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江苏经验。
一、建立“三个联动”工作模式,探索自然资源监管服务国家战略的实践路径
一是纵向联动,保障大运河监测评价高效推进。自然资源部指导、江苏省自然资源厅部署,组织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开展技术方法研究和应用示范,协调运河沿线四市配合做好文化遗产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工作,推动大运河(苏北段)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监测监管场景落地。二是横向联动,建立数据成果共享共用机制。通过“发现—预警—处置—反馈”,以网络提示、数据推送、报告建议等方式,及时将监测数据、评价结果和预警清单反馈至地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管理、文化和旅游等部门,促进监测评价成果共享共用,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三是多元联动,赋能大运河绿色数字治理体系建设。依托全链条、数字化的监测评价体系和算力中心、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能力底座,初步形成大运河(苏北段)绿色数字治理体系,构建运河沿线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模式,助力打造大运河生态旅游品牌,把生态好水转变成经济活水。运河沿线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布显示,2023年运河沿线四市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10%,生态富民效益不断释放,大运河成为滋养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二、打造“五位一体”监测网络,推动大运河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
一是打造天基、空基、地基立体化协同式监测网络。在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区布设14个高空AI视频监控,在洪泽湖、骆马湖、苏北灌溉总渠等重点河湖布设6座自动水质监测站,在国家级森林、湿地公园布设4座碳通量观测塔,在运河沿线山水林田湖草不同生态系统布设2000余个野外监测点,以水为纲支撑大运河沿线水域与陆域、水气土协同共治,构建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空间、文化“五位一体”监测网络。二是开展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动态监测应用示范。利用监测网络,准确掌握水域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升、运河建筑风貌和历史遗迹保护等情况,精准识别江苏首个“国家山水工程”34个子项目实施区域国土空间生态韧性提升、生态系统格局优化、自然资源供给等生态状况。监测数据显示,南水北调东线水质提前稳定达到Ⅲ类标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2023年同比增长1.2%,打通调查监测服务绿色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国土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
三、构建“三脉共生”评价体系,守护大运河文化带绿色永续发展
一是构建“2+N” 监测评价体系。从区域自然资源精准治理和沿河重大战略实施管控2个维度出发,紧密围绕大运河保护、文化传承与利用监测监管需求,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构建5项综合评价、12项专项评价、42个单项评价指标,确保各项指标可用、实用、管用。通过深挖数据价值辅助地方精准施策,更好畅活大运河生态绿脉、守护文化根脉、畅通经济动脉。二是探索指标优化创新。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筑风貌协调、文化活态利用、重点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为大运河(苏北段)滨河空间管控和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有机融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指示。三是多向奔赴提升服务效能。评价成果有效服务了运河沿线四市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等部门,探索拓展了“监测+”多应用场景,多方式、多角度展示运河魅力。运河沿线四市将生态保护修复和人居生活品质等评价结果融入国土综合整治、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等规划和项目实施中。2023年,徐州市沿运河湿地面积同比上升1.23%;淮安市监测区内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面积上升0.2%;扬州市人均科教文卫用地面积上升3.17%;宿迁市宿城区全区绿地覆盖率提升5.4%,人均公园与绿地面积(不含广场)增加0.15平方米,直接惠及约80万居民。助力绘就江淮安澜、清水北送、古今辉映、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卷,让人民群众在大运河保护与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自然资源部简报)